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冷但保温的知识:保温杯底部如果有有贴纸,建议你不要撕掉,不然保温杯就变敲鸡棒了。
【资料图】
最近,日本的一位保温杯制造业业内人士在推特上发文称,撕掉保温杯底部贴纸,保温效果就可能会消失。
底部带贴纸的保温杯暗藏玄机,这层贴纸实际上有保护作用(图片来源:twitter/waheifreiz)
他说,这个贴纸在业内实际上被称为保护片,如果撕掉这层保护片,保温杯就会失去保温作用。
保温杯底部的贴纸其实是一种保护贴片,保护的是无尾技术保温杯留下的抽气孔(见下文)(图片来源:CN112894109A)
这贴纸还是真空封印呢?这说法是真的吗?
这是真的,贴纸确实护住了“真空”。不仅如此,底部带贴纸的保温杯我劝你不要摔,摔了也可能会漏气。
这一切就要从保温杯的原理说起了。
(图片来源:thermos)
保温一般是靠两层由真空隔开的金属桶实现的。真空的导热性很差,所以内胆里的液体才能保温。
所以问题就来了,两层金属之间如何实现真空呢?
如果制造的时候直接把两层金属套在一起,中间的空气是没有办法抽掉的。所以真空必须要有漏洞!
那么抽完真空后,这个洞要怎么处理才能实现密封?
这里就出现了两种流派。
老式的抽真空方法叫做有尾真空(with tail vacuum),它的原理就是在外壳底部留一个铜尾巴出来抽真空。
有尾密封抽完真空后怎么封口呢?
其实就是把铜尾巴拗变形,然后封口,这就类似于用金属打了个结。显然,这种方法的密封性能不太好。保温杯制造商膳魔师在2015年的一项专利中介绍,有尾密封的保温杯长期使用后,保温杯内外层之间就会逐渐充满气体,不再真空,保温效果也就没了。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为了保护这个“尾巴”,有尾密封保温杯的杯底还有一个“藏尾室”。可是这样一来,有尾密封保温杯的可用容积就会变小。所以如果你买到的保温杯体积大但是容量小,那就大概率是用有尾密封制造的,用不了多久就不保温了。
那么新式的抽真空方法是什么?
现在保温杯抽真空的做法叫做无尾真空(tailless vacuum),简而言之就是——搞玻璃。
具体来看,无尾真空的抽气孔也在外层,而且在抽空气孔旁边还有一个很小的玻璃珠。在抽真空之前,这个玻璃珠在抽气孔上是可以活动的,不影响抽气,有点像自行车的气门芯。
抽真空前,无尾保温杯底部的抽气孔和玻璃珠(图片来源:youtube/high caliber line)
内胆套入外壳后,保温杯会被放入到一个抽真空的炉子里抽成真空。抽完真空后,就不能让玻璃珠移动了,否则就会漏气。
为了让玻璃珠无法移动,这个炉子会加热到500-700摄氏度,使玻璃熔化,从而封上抽气孔。这样一来,保温杯就不会有一条金属尾巴,所以才被叫做“无尾真空”,而这种通过熔化玻璃来封口的技术也叫“熔封”技术。
无尾真空保温杯检测的过程也很有意思。从真空炉拿出来后,杯具的外部还会被加热20秒,然后检测员手工去摸内部。如果是烫的,就说明导热性能很好,也就是说没有保温(隔热)效果,这样的杯具就属于不合格产品。
熔封完成的无尾保温杯(图片来源:youtube/high caliber line)
目前的高档金属真空保温杯,包括不锈钢和钛金属真空保温杯最后的抽真空和封接步骤都是用无尾真空技术制造的。
虽然无尾真空的保温效果比有尾密封好,而且内胆容量更大,但是它也有不少缺点。
首先,这种玻璃珠子的专业术语叫做“玻基钎焊剂”,这种玻基钎焊剂比较贵,所以无尾真空保温杯比有尾的要贵。
其次,玻基钎焊剂的导电性差,所以在给保温杯“美颜”,也就是做静电喷塑工艺时,这颗玻璃珠所在的地方没有办法上色,和周遭格格不入。为此,无尾真空保温杯必须要在玻璃珠上方加个屁股塞儿,填补这个“漏洞”。
撕掉保护贴纸后,露出了无尾保温杯底部的抽气孔(图片来源:twitter/waheifreiz)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玻璃是容易摔碎的,所以如果无尾真空保温杯不小心掉地上或者磕碰了,这颗玻璃珠可能就会破掉,那么真空就漏风了,保温效果也就没了。
厂商们也考虑到了上面这些因素,因此会用钢片或者硅胶垫垫在这个地方。为了不显得突兀,这个保护层就被整合到了标签上。这就是保温杯底部的标签不能撕掉的重要原因。
我一松手,保温杯倒吸了一口凉气。
来源:新浪新闻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18 欧洲it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